Image
Image
Image

竹质废弃物转变多孔炭材料


编辑:2025-08-27 10:30:27

竹质废弃物转变多孔炭材料

2025年初,一项发表在《Biomass and Bioenergy》上的研究——通过精准调控活化温度,研究人员将废弃竹纤维转化为比表面积高达2768平方米/克的多孔碳材料,相当于将一个标准足球场压缩进一克重的材料中。

突破性制备工艺,废物蜕变为高值材料

竹纤维转化为高性能多孔碳的旅程始于一场“清洁革命”。在传统生物质碳材料生产中,原料需要经历复杂的清洗和化学处理流程,不仅耗费大量水资源,还会产生二次污染。而*新研发的竹基多孔碳制备工艺却另辟蹊径:仅需清洗、干燥、研磨及低温碳化四步预处理,废弃竹纤维即可进入核心转化阶段。

工艺核心在于“温度窗口”的精准控制。研究人员发现,当KOH活化温度稳定在700°C时,竹纤维内部发生奇妙变化。植物细胞坚固的骨架在碳化过程中得以保留,而活化过程则在骨架内构建起相互连通的微孔-介孔体系。

在精确的温度控制下,活化剂分子像“精准的雕刻刀”一般,在竹纤维内部蚀刻出层次分明的孔道结构。太低的温度无法充分打开孔道,而过高温度则会导致孔壁坍塌——700°C正是那个“金发女孩温度”(Goldilocks temperature),恰如其分。

通过扫描电镜观察,*终产物呈现出三维网状多孔结构,这些孔道相互贯通,形成了一张巨大的“分子高速公路网”。正是这种*的结构,赋予了竹基多孔碳惊人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能。

结构优势与性能表现,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电极

竹基多孔碳材料的“超能力”源于其*的结构特征。当科学家们将这种材料置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,展现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:相互连通的微孔与介孔交织成复杂的立体网络,宛如一座精心设计的“分子迷宫”。

这种多级孔结构带来了双重优势:微孔(<2纳米)提供巨大的比表面积,为电荷存储提供海量“停车位”;介孔(2-50纳米)则作为离子高速通道,确保电荷能够快速进出。研究数据显示,*优工艺制备的ACK-700样品,其比表面积高达2768 m²/g,远超常规活性炭材料。

在三电极体系测试中,0.5 A/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492 F/g,电荷转移电阻仅0.81 Ω——这意味着电子在材料内部流动几乎“畅通无阻”。这种低内阻特性正是高功率输出的关键。其组装成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215 W/kg时,能量密度高达9.82 Wh/kg。

表:不同竹基多孔碳材料性能对比

 

*注:竹筷基碳数据来自不同测试体系,单位为mAh/g

循环稳定性是考核电极材料实用性的关键指标。ACK-700在经历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,电容保持率高达89.44%,衰减程度微乎其微。另一组研究中,经过低温空气氧化的竹基多孔碳(PAC-600-350)在5000次循环后仍保持86.59%的电容。

绿色活化技术创新,环保与性能的平衡艺术

传统多孔碳制备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:要获得高性能,往往需要使用强腐蚀性活化剂如KOH,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;而环保型活化剂又难以实现理想的孔结构调控。

解决方法之一: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选择食品级K₂CO₃作为温和活化剂。这一创新既避免了强腐蚀性化学品的使用,又实现了优异的孔结构调控。其采用梯度设计,系统改变竹粉与K₂CO₃的比例(原料/试剂比1:0-1:4),在800°C下进行一步碳化活化。

结果令人惊喜:*佳样品BPAC-3的比表面积达1913.85 m²/g,微孔体积占比超80%。这种以<1纳米微孔为主的结构对CO₂分子展现出显著的“限域效应”,使其在0°C/1 bar条件下的CO₂吸附量达6.08 mmol/g,较未活化样品提升2倍。

虽只是实验数据,但呈现出来的*依然让人惊喜。

其次是吸附选择性。BPAC-3的CO₂/N₂选择性达21.5,5次循环吸附-脱附后性能保持92%。这一突破为生物质碳材料的绿色制备提供了新范式,同时解决了环保与性能难以兼得的困局。

另一项创新来自南京林业大学团队,他们开发出“活化氧化梯级热处理技术”。该技术先用KHCO₃活化竹屑,再进行低温空气氧化。结果发现,增加350℃低温空气氧化工艺后,多孔碳的比表面积从154.361 m²/g提升至264.235 m²/g。

氧化工艺的妙处在于材料表面的化学修饰。随着氧化温度由200℃升高到350℃,材料表面含氧官能团(-C=O、-C-OH等)显著增多,润湿性增强,缺陷程度提高。这些变化使电解液离子更容易进入孔道内部,从而大幅提升电容性能。

循环经济价值,绿色产业链的双赢之道

竹基多孔碳材料的兴起,正在重构竹产业的生态链条。传统竹材加工中,竹节、梢头、刨花和竹屑等剩余物占比高达30%-50%,大多被弃置或直接燃烧。而现在,这些“废料”摇身一变成为高附加值碳材料的*原料。

经济账令人振奋:据产业化项目数据统计,利用竹加工剩余物生产多孔碳,每吨原料价值提升超过100倍——从几十元的废竹料变为价值数万元的高性能材料。

环境效益同样可观。以年产万吨级的多孔碳项目计算,每年可消纳竹废料约3万吨,减少露天焚烧带来的PM2.5排放,同时固定二氧化碳约6万吨。这种“变废为宝”的模式完美契合碳中和国家战略。

结语

就目前而言,这种具有前景性的多孔碳不仅停留在实验室中,现实工业已经有了典型示例。竹材从山林走向城市,从废弃物蜕变为绿色科技材料,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升级路径。随着这些竹基多孔碳材料进入超级电容器、CO₂捕集装置和锂硫电池,也许它们正在悄然改变能源与环境的未来图景。

 

Image
联系固话:0351-3960197
联系电话:13903511447
联系地址:山西太原杏花岭区龙湖 万达写字楼B座4003
Image
Image

©2021 山西新华活性炭产业有限公司  更名为:山西新华盛炭制造有限公司  晋ICP备2022000785号-1 技术支持 - 山西龙采科技

Image
4006228811
Image

产品中心

PRODUCTS



创建一流企业,造就一流人才,做出

一流贡献

产品中心







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竹质废弃物转变多孔炭材料


编辑:2025-08-27 10:30:27

竹质废弃物转变多孔炭材料

2025年初,一项发表在《Biomass and Bioenergy》上的研究——通过精准调控活化温度,研究人员将废弃竹纤维转化为比表面积高达2768平方米/克的多孔碳材料,相当于将一个标准足球场压缩进一克重的材料中。

突破性制备工艺,废物蜕变为高值材料

竹纤维转化为高性能多孔碳的旅程始于一场“清洁革命”。在传统生物质碳材料生产中,原料需要经历复杂的清洗和化学处理流程,不仅耗费大量水资源,还会产生二次污染。而*新研发的竹基多孔碳制备工艺却另辟蹊径:仅需清洗、干燥、研磨及低温碳化四步预处理,废弃竹纤维即可进入核心转化阶段。

工艺核心在于“温度窗口”的精准控制。研究人员发现,当KOH活化温度稳定在700°C时,竹纤维内部发生奇妙变化。植物细胞坚固的骨架在碳化过程中得以保留,而活化过程则在骨架内构建起相互连通的微孔-介孔体系。

在精确的温度控制下,活化剂分子像“精准的雕刻刀”一般,在竹纤维内部蚀刻出层次分明的孔道结构。太低的温度无法充分打开孔道,而过高温度则会导致孔壁坍塌——700°C正是那个“金发女孩温度”(Goldilocks temperature),恰如其分。

通过扫描电镜观察,*终产物呈现出三维网状多孔结构,这些孔道相互贯通,形成了一张巨大的“分子高速公路网”。正是这种*的结构,赋予了竹基多孔碳惊人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能。

结构优势与性能表现,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电极

竹基多孔碳材料的“超能力”源于其*的结构特征。当科学家们将这种材料置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,展现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:相互连通的微孔与介孔交织成复杂的立体网络,宛如一座精心设计的“分子迷宫”。

这种多级孔结构带来了双重优势:微孔(<2纳米)提供巨大的比表面积,为电荷存储提供海量“停车位”;介孔(2-50纳米)则作为离子高速通道,确保电荷能够快速进出。研究数据显示,*优工艺制备的ACK-700样品,其比表面积高达2768 m²/g,远超常规活性炭材料。

在三电极体系测试中,0.5 A/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492 F/g,电荷转移电阻仅0.81 Ω——这意味着电子在材料内部流动几乎“畅通无阻”。这种低内阻特性正是高功率输出的关键。其组装成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215 W/kg时,能量密度高达9.82 Wh/kg。

表:不同竹基多孔碳材料性能对比

 

*注:竹筷基碳数据来自不同测试体系,单位为mAh/g

循环稳定性是考核电极材料实用性的关键指标。ACK-700在经历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,电容保持率高达89.44%,衰减程度微乎其微。另一组研究中,经过低温空气氧化的竹基多孔碳(PAC-600-350)在5000次循环后仍保持86.59%的电容。

绿色活化技术创新,环保与性能的平衡艺术

传统多孔碳制备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:要获得高性能,往往需要使用强腐蚀性活化剂如KOH,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;而环保型活化剂又难以实现理想的孔结构调控。

解决方法之一: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选择食品级K₂CO₃作为温和活化剂。这一创新既避免了强腐蚀性化学品的使用,又实现了优异的孔结构调控。其采用梯度设计,系统改变竹粉与K₂CO₃的比例(原料/试剂比1:0-1:4),在800°C下进行一步碳化活化。

结果令人惊喜:*佳样品BPAC-3的比表面积达1913.85 m²/g,微孔体积占比超80%。这种以<1纳米微孔为主的结构对CO₂分子展现出显著的“限域效应”,使其在0°C/1 bar条件下的CO₂吸附量达6.08 mmol/g,较未活化样品提升2倍。

虽只是实验数据,但呈现出来的*依然让人惊喜。

其次是吸附选择性。BPAC-3的CO₂/N₂选择性达21.5,5次循环吸附-脱附后性能保持92%。这一突破为生物质碳材料的绿色制备提供了新范式,同时解决了环保与性能难以兼得的困局。

另一项创新来自南京林业大学团队,他们开发出“活化氧化梯级热处理技术”。该技术先用KHCO₃活化竹屑,再进行低温空气氧化。结果发现,增加350℃低温空气氧化工艺后,多孔碳的比表面积从154.361 m²/g提升至264.235 m²/g。

氧化工艺的妙处在于材料表面的化学修饰。随着氧化温度由200℃升高到350℃,材料表面含氧官能团(-C=O、-C-OH等)显著增多,润湿性增强,缺陷程度提高。这些变化使电解液离子更容易进入孔道内部,从而大幅提升电容性能。

循环经济价值,绿色产业链的双赢之道

竹基多孔碳材料的兴起,正在重构竹产业的生态链条。传统竹材加工中,竹节、梢头、刨花和竹屑等剩余物占比高达30%-50%,大多被弃置或直接燃烧。而现在,这些“废料”摇身一变成为高附加值碳材料的*原料。

经济账令人振奋:据产业化项目数据统计,利用竹加工剩余物生产多孔碳,每吨原料价值提升超过100倍——从几十元的废竹料变为价值数万元的高性能材料。

环境效益同样可观。以年产万吨级的多孔碳项目计算,每年可消纳竹废料约3万吨,减少露天焚烧带来的PM2.5排放,同时固定二氧化碳约6万吨。这种“变废为宝”的模式完美契合碳中和国家战略。

结语

就目前而言,这种具有前景性的多孔碳不仅停留在实验室中,现实工业已经有了典型示例。竹材从山林走向城市,从废弃物蜕变为绿色科技材料,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升级路径。随着这些竹基多孔碳材料进入超级电容器、CO₂捕集装置和锂硫电池,也许它们正在悄然改变能源与环境的未来图景。

 

©2021 山西新华活性炭产业有限公司  
更名:山西新华盛炭制造有限公司
晋ICP备2022000785号-1 
技术支持 - 山西龙采科技晋城分公司

我们的服务优势


优势源于实力

公司拥有专业的科研机构,在煤基催化、气化、甲烷化,天然气净化、液化及系统能效等方面获得多项国家专利,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, 在煤基甲烷化、燃气利用等领域成为技术发展、应用和建设的引领者。
Image